推广 热搜: 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家庭  教育  初中  知识  教育资讯  高中  学习  小学 

2020年中考物理计算题解题攻略专题4-7 含有图像的物理中考综合计算题

   日期:2024-09-05     来源:www.datazhan.com    浏览:533    
文章简介:专题4.7 含有图像的物理中考综合计算题 1.会剖析速度时间图像,依据获得的有用信息,结合公式v=s/t及其变形,进行有关物理量的求解。 2.会剖析物距焦距关系图像,依据获得的有用信息,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,正确运用不等式解法,进行有关物理...

专题4.7 含有图像的物理中考综合计算题

1.会剖析速度时间图像,依据获得的有用信息,结合公式v=s/t及其变形,进行有关物理量的求解。

2.会剖析物距焦距关系图像,依据获得的有用信息,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,正确运用不等式解法,进行有关物理量的求解。

3.会剖析水平与体积关系图像,依据获得的有用信息,结合公式ρ甲=m/V及其变形,进行有关物理量的求解。

4.会剖析压强与液体深度关系图像,依据获得的有用信息,结合公式P=ρgh、F浮=ρ水gV排及其变形,借助数学体积公式,进行有关物理量的求解。

5.会剖析图像,依据获得的有用信息,结合功、功率公式及其变形,进行有关物理量的求解。

6.会剖析温度时间图像,依据获得的有用信息,结合热量公式及其变形,进行有关物理量的求解。

7.会剖析电压与电流关系图像,依据获得的有用信息,结合公式I=U/R及其变形,进行有关电学习物理量的求解。

种类1:s-t或者v-t图像

【例题1】甲、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M、N两点(M、N间距为20米),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,它们的图象分别如图(a)和(b)所示。若甲、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、v乙,经过t秒,甲、乙相距10米。则()

 

A.v甲<v乙,t肯定为10秒 B.v甲<v乙,t可能为30秒

C.v甲=v乙,t可能为10秒 D.v甲=v乙,t可能为30秒

【答案】B

【分析】依据图甲和图乙读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,然后依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甲、乙的

速度;经过t秒,甲、乙相距10米时有两种状况:一种是甲乙两车未相遇时相距10m,

二是相遇将来相距10m。据此依据路程相等,借助速度公式列出等式求解。

(1)由图象可得:

甲的速度v甲==0.4m/s;

乙的速度v乙==0.6m/s,

故v乙>v甲;

(2)依据题意可知,经过t秒,甲、乙相距10米时有两种状况:一种是甲乙两车未相遇时相距10m,二是相遇将来相距10m。

故可得:v甲t+v乙t=10m或v甲t+v乙t=10m+20m=30m,

代入数值可得:0.4m/s×t+0.6m/s×t=10m或0.4m/s×t+0.6m/s×t=20m+10m,

解得t=10s或t=30s,即t可能为10s,也会为30s。

综上剖析可知,选项ACD错误,B正确。

种类2: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

【例题2】如图所示是某凸透镜成实像时,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。认真剖析图像中有关数据可知 (   )

A.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    B.当物距u=30cm时,像距v=15cm

C.物距增大时,像距也增大    D.当物距u=15cm时,成的是缩小的像

【答案】A

【分析】抓住重点,即u=20cm时,v=20cm。这个时候u=v=2f=20cm,解出f=10cm.

A.由图象可知,u=v=2f=20cm,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,故A正确;

B.当物距u=30cm>2f=20cm时,2f>v>f,即20cm>v>10cm,故B错误;

C.凸透镜成实像时,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,故C错误;

D.当物距u=15cm,此时2f>u>f,成倒立放大的实像,故D错误.答案:A

种类3:水平和体积的关系图象

【例题3】甲、乙两种物体的水平和体积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,则甲、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是()

 

A.8:1 B.4:3 C.4:1 D.2:1

【答案】A

【分析】由图象可知,当V甲=1cm3时,m甲=8g;当V乙=4cm3时,m乙=4g,

则两种物体的密度分别为:

ρ甲=8g/cm3,

ρ乙=1g/cm3,

则ρ甲:ρ乙=8g/cm3:1g/cm3=8:1。

种类4:压强与液体的深度的变化关系图像

【例题4】将一底面积为0.01m2的长方体木块用细线栓在个空容器的底部,然后向容器中缓慢加水直到木块上表面与液面相平,如图甲所示,在此整个过程中,木块底部遭到水的压强随容器中水的深度的变化如图乙所示,则木块所遭到的最大浮力为__________N,木块重力为__________N,细线对木块的最大拉力为__________N.(g取10Nkg)

 

【答案】15;9;6

【分析】(1)依据图象可知,木块刚刚漂浮时,木块浸入水中的深度为L1=9cm;因为从9cm到16cm,木块一直处于漂浮,浸入水中的深度不变;当水面的高度为16cm时细线刚好张紧,线的拉力为零;直到木块上表面与液面相平,此时水面的高度为22cm;

所以木块的高度:L=9cm+(22cm﹣16cm)=15cm=0.15m;

则木块的体积:V木=S木L=0.01m2×0.15m=1.5×10﹣3m3,

木块全部淹没时遭到的浮力最大为:

F浮=ρ水gV排=ρ水gV木=1×103kg/m3×10N/kg×1.5×10﹣3m3=15N。

(2)由图象可知,木块刚刚漂浮时木块底部遭到水的压强为900Pa,

则木块的重力与水向上的重压(浮力)平衡,

所以,木块重力:G=F向上=p向上S=900Pa×0.01m2=9N;

(3)直到木块上表面与液面相平常,木块遭到的浮力最大,

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,细线对木块的最大拉力为:

F拉=F浮﹣G=15N﹣9N=6N。

种类5:图像在机械功计算问题

【例题5】若轿车以90kW的恒定功率启动做直线运动,运动过程中遭到的阻力不变,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甲所示.则在20﹣25s时间内,轿车运动的距离是__________m,该过程发动机做的功是__________J,轿车在运动过程中遭到的阻力是__________N.

 

【答案】150;4.5×105;3000.

【分析】由图象可知,在20﹣25s时间内,轿车运动的速度为30m/s,则轿车运动的距离s=vt=30m/s×5s=150m;

因轿车以90kW的恒定功率启动做直线运动,所以轿车发动机做功W=Pt=9×104×5J=4.5×105J;轿车运动过程中遭到的阻力f===3000N.

种类6:时间温度图像

【例题6】甲、乙两物体的水平之比为4:1,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它们加热,(设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被甲和乙吸收)。如图所示为甲、乙两物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,若甲的比热容为0.42×103J/,则乙的比热容是多少?

         

【答案】 3.36×103J/(kg•℃)

【分析】m甲:m乙=4:1,Q甲=Q乙,C甲=0.4×103J/(kg•℃),

由图看出:经过4分时,△t甲=60℃-20℃=40℃,△t乙=60℃-40℃=20℃.

依据Q=Cm△t得:C甲m甲△t甲=C乙m乙△t乙,C乙=3.36×103J/(kg•℃)

种类7:I﹣U图象

【例题1】电阻R1与R2的I﹣U图象如图所示。当R2上的电压为1.5V时,R2的阻值是__________Ω;若将它们并联连接到电压为2.5V的电源上,则干路的电流是__________A。

 

【答案】10;0.7

【分析】电阻R2的函数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曲线,所以通过的电流跟它两端所加电压不成正比。

当U2=1.5V时,通过它的电流I2=0.15A,由欧姆定律可得:

R2=U2/I2=1.5V/0.15A=10Ω。

电阻R1的函数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,所以通过的电流跟它两端所加电压成正比。

当U1=1V时,通过它的电流I1=0.2A,由欧姆定律可得:

R1=U1/I1=1V/0.2A=5Ω。

将它们并联连接到两端电压为2.5V的电路中时,由图象中可知:R2电流为0.2A,

通过R1的电流:

I1′= U1′/R1 =2.5V/5Ω=0.5A,

则通过干路的电流大约是0.2A+0.5A=0.7A。

1、选择题

1.甲、乙两物体,同时从同一地址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,它们的 s - t 图象如图所示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   )  

 

A.2 ——4 s 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

B.4s 时甲、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

C.0 ——4 s 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/s

D.3s 时甲在乙的前方

【答案】 C   

【分析】(1)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,判断2~4s内乙速度的变化即可;

(2)4s时二者的路程相同,比较时间的大小判断速度;

(3)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对应时间的比值;

(4)当时间相同时路程长的在前方。

A.2——4s内乙的路程维持8m不变,说明他处于静止状况,故A错误;

B.4s时乙的速度是0m/s,甲的速度为:

 

故B错误;

C.0——4s内乙的路程为8m,平均速度为:

 

故C正确;

D.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,所以甲在乙的后面,故D错误。故选C。

2.如图是某凸透镜成实像时,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。剖析图像中有关数据可知 (   )

A.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    B.当物距u=30cm时,像距v=15cm

C.物距增大时,像距也增大    D.当物距u=15cm时,成的是缩小的像

【答案】A

【分析】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与运用图像给出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抓住重点,即u=20cm时,v=20cm。这个时候u=v=2f=20cm,解出f=10cm.采集信息和处置信息能力的考试试题是以后中考的热门。是革新能力培养的要紧举措。

A.由图象可知,u=v=2f=20cm,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,故A正确;

B.当物距u=30cm>2f=20cm时,2f>v>f,即20cm>v>10cm,故B错误;

C.凸透镜成实像时,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,故C错误;

D.当物距u=15cm,此时2f>u>f,成倒立放大的实像,故D错误.

3.小明借助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,得到的数据如下表,他依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像如图所示.则量杯的水平与液体的密度分别是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   )

A.20 g   0.8×103 kg/m3        B.60 g   0.8×l03 kg/m3

C.60 g   1.0×103 kg/m3         D.20 g   1.0×103 kg/m3

【答案】D

【分析】(1)图象的横轴表示液体的体积,纵轴表示液体与量杯一同水平,当液体体积等于0时,水平就只有空量杯的水平了,由图象知,空量杯的水平m=20g.(2)该液体的密度是ρ液体=m液体/V液体=20g/20cm3=1g/cm3 =1.0×103 kg/m3   

4.在如图所示的甲图中,石料在钢绳拉力有哪些用途下从水面上方以恒定的速度降低,直至全部没入水中。图乙是钢绳拉力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。若不计水的摩擦力,则可算出该石料的密度为(   )

A.石料的重为1400N            B.石料的重为500N

C.石料的密度为2.8×103kg/m3   D.石料的密度为3.2×103kg/m3

【答案】AC

【分析】本题需要用密度公示与阿基米德原理求解.当石块没浸入水中时,拉力等于重力,即:F=G=1400N,故A正确;

依据G=mg得到石料的水平:m=G/g=1400N/10N/Kg=140 Kg

当石块全浸入后,拉力等于重力减去浮力,

F浮=G- F1=1400N-900N=500N

依据阿基米德原理,F浮=ρ水gV排得

V排=F浮/ρ水g= 500N/1.0×103kg/m3×10N/Kg=5×10-2m3

由于石料完全浸没,V石=V排=5×10-2m3

据ρ=m/v可知,石料的密度据ρ=140 Kg/5×10-2m3=2.8×103kg/m3,故C正确.

2、填空题

5.甲、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向东匀速直线运动,它们的s—t图像如图13所示。甲车的速度为__________,5s时两车相距__________。以甲车为参照物,乙车向__________运动。

 

【答案】0.2m/s;0.5m;西。

【分析】(1)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,s-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,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,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,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;

依据甲、乙速度和运动时间,得到运动的路程,进一步得到两车距离。

读图可知,经过6s,甲运动了1.2m,乙运动了0.6m,

则甲的速度:v甲=s甲/t=1.2m/6s=0.2m/s

乙的速度:v乙= s乙/t=0.6m/6s=0.1m/s

所以,v甲>v乙;

经过5s,两车通过的路程分别为:

s甲′=v甲t′=0.2m/s×5s=1m,s乙′=v乙t′=0.1m/s×5s=0.5m

此时两车相距:△s=1m-0.5m=0.5m

(2)第一依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地方关系,然后以甲为参照物,判断乙的运动状况。

因为甲、乙两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,所以,同一时刻甲在乙的前面向东运动,假如以甲为参照物,则乙向西运动。

6.某同学在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”的实验中,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(v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,u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),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用时,被察看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_______m以内;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,像的大小将______(选填“变大”、“变小”“先变小再变大”、“先变大再变小”).

 

【答案】0.05;变小

【分析】(1)由图像可知,当物距:u=10cm时,像距:v=10cm,即u=v,∴焦距:,∴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用时,被察看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0.05m以内;

(2)依据凸透镜成实像时,遵循“物远像近”即物体离得远远的凸透镜时,所成像变近,像变小,∴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,像的大小将变小.

7.如图所示为物体的水平—体积图像。依据图像信息可以得出甲物体的物质密度

是_______kg/m3;当两物体的水平均为1.8g时,乙物体的体积为______cm3。

【答案】2.7g/cm3 ; 2cm3。

【分析】从图像看出,当物体甲的体积为V=1cm3时,水平为m=2.7g.

依据密度公式ρ=m/v

得到ρ1=m1/v1= 2.7g/1cm3=2.7g/cm3=2.7×103kg/m3

从图像还可以看出,当乙物体体积为v2=3 cm3时,水平为m2=2.7g

所以乙物体物质密度为

ρ2=m2/v2= 2.7g/3cm3=2.7g/cm3=0.9×103kg/m3

所以当乙物体水平为m3=1.8g,体积设为v3,依据密度公式变形得到

V3=m3/ρ2=1.8g /0.9×g/cm3=2cm3

8.如图甲所示,水平地面上的物体,遭到方向不变的推力F有哪些用途,其F﹣t和v﹣t的图象分别如图乙、丙所示.由图象可知,0~3s内,推力对物体做功__________J;t=5s时,物体遭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__N.

 

【答案】0;6.

【分析】v﹣t图象、F﹣t图象相结合,看出物体各段运动状况,依据平衡状况中二力平衡找出力的大小是本题的重点所在.从速度图象中剖析0﹣3s时物体的速度大小可得出物体此时所处的状况,然后依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剖析解答;第一从速度图象中9﹣12s得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.然后对应的从F﹣t图象中得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;最后依据摩擦力的影响原因看出t=5s时物体遭到的摩擦力大小.

(1)由丙图知:0~3s内物体的速度大小为零,物体处于静止状况,有力无距离,所以,推力对物体做功0J.

(2)由丙图知,9﹣12s时,物体匀速运动,

由乙图知,9﹣12s时,F=6N,

所以摩擦力与推力F平衡,大小为6N.

3﹣6s之间,物体加速运动,受力不平衡,推力大于摩擦力;但因为物体对地面的重压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改变,所以摩擦力大小不变;即仍为6N.

9.把1kg的水从60℃开始加热至沸腾,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,由图像可知,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℃;水从70℃加热至90℃需要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_J;水沸腾时,水面上方的充气压力__________一个标准大方压。[C水=4.2×103J/]

【答案】98;8.4×104;小于。

【分析】(1)依据液体沸腾的特征找到沸点: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,温度维持不变,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。

(2)了解水的水平、水的比热容、水的初温和末温,借助吸热公式Q吸=cm△t求水吸收的热量;

(3)1标准大方压下水的沸点是100℃.沸点跟充气压力有关,充气压力越高,沸点越高。

由图可知,水沸腾时,不断吸收热量,维持98℃不变,所以98℃是水的沸点。

水吸收的热量:

Q吸=cm△t=4.2×103J/(kg•℃)×1kg×(90℃-70℃)=8.4×104J;

1标准大方压下水的沸点是100℃.沸点跟充气压力有关,充气压力越高,沸点越高。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8℃,所以实验时充气压力小于1标准大方压。

10.如图是电阻A、B的I﹣U图象。由图可知:B电阻的阻值是__________Ω;将电阻A、B串联后接入电路,当通过A的电流为0.3A时,A和B两端的总电压是__________V;将电阻A、B并联后接入某电路,当通过B的电流为0.2A时,A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___V。

 

【答案】10;4.5;2.0

【分析】(1)由图象可知,A、B两元件是定值电阻,由I=U/R的变形式R=U/I可知,

B的电阻:RB= UB / IB =2.0V/0.2A=10Ω;

(2)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,

所以,通过A的电流为0.3A时,通过B的电流也为0.3A,

由图象可知,通过AB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A=1.5V,UB=3V,

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,

所以,A和B两端的电压总和:

UAB=UA+UB=1.5V+3V=4.5V;

(2)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,

所以,将A、B并联后接入电路中时,它们两端的电压相等,

由图象可知,当通过B的电流为0.2A时,两端的电压为2.0V,也是A两端的电压。

3、综合计算题

11.杯盛某种液体,测得液体体积V和液体与量杯一同水平m的关系如图所示,由图求:

量杯的水平是多少克?

该液体的密度是多少?

(3)当液体的体积为50时,液体的水平为多少?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【答案】(1) m=40g(2)1g/cm3 (3)50g

【分析】(1)图象的横轴表示液体的体积,纵轴表示液体与量杯一同水平,当液体体积等于0时,水平就只有空量杯的水平了,由图象知,空量杯的水平m=40g(2)该液体的密度是ρ液体=m液体/V液体=60g/60cm3=1g/cm3 

(3)液体的水平m=ρV=1g/cm3×50cm3=50g

12.将平底薄壁直圆筒状的空杯,放在饮料机的水平杯座上接饮料。杯座遭到的重压F随杯中饮料的高度h变化的图象如图o饮料出口的横截面积S1=0.8cm2,饮料流出的速度v=50cm/s,杯高H=10cm,杯底面积S2=30cm2,g取10N/kgo

(1)装满饮料时,杯底遭到饮料的重压为多大?

(2)饮料的密度为多大?

(3)设杯底与杯座的接触面积也为S2,饮料持续流入空杯5s后关闭开关,杯对杯座的压强为多大?

 

【答案】(1)3.6N;(2)1.2×103kg/m3;(3)1.1×103Pa。

【分析】(1)由图可知空杯对杯座的重压:F0=0.9N;

装满饮料时,杯对杯座的重压:F1=4.5N;

因杯子为平底薄壁直圆筒状,

所以杯底遭到饮料的重压:F=F1﹣F0=4.5N﹣0.9N=3.6N。

(2)饮料的水平:m==0.36kg;

杯中饮料的体积:V=S2H=30cm2×10cm=300cm3=3×10﹣4 m3;

则饮料的密度:ρ==1.2×103kg/m3;

(3)饮料持续流入空杯5s,则流入杯中饮料的水平:

m1=ρS1vt=1.2×103kg/m3×0.8×10﹣4 m2×0.5m/s×5s=0.24kg;

此时饮料对杯底的重压:F2=m1g=0.24kg×10N/kg=2.4N,

此时杯对杯座的压强:p==1.1×103Pa。

13.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实心物块,物块下表面与水面刚好接触,如图甲所示。从此处匀速下放物块,直至浸没于水中并继续匀速下放(物块未与水底接触)。物块下放过程中,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块下表面浸入水的深度h的关系如图乙。g取10N/kg,水的密度是1.0×103kg/m3.求:(1)物块遭到的重力;(2)物块完全浸没在水中遭到的浮力;

(3)物块的密度。

 

【答案】(1)物块遭到的重力为18N;

(2)物块完全浸没在水中遭到的浮力为8N;

(3)物块的密度为2.25×103kg/m3。

【分析】(1)由图可知,物体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示数为18N,故物体的重力为G=18N;

(2)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,测力计的示数为F=10N,则在水中遭到的浮力为F浮=G﹣F=18N﹣10N=8N,

(3)由F浮=ρ液gV排得,物体的体积为:V=V排= F浮/ρ液g,

物体的重力为G,水平为m=G/g,

则物体的密度为:ρ=m/V=Gρ水/F浮=18N×1.0×103kg/m3/8N=2.25×103kg/m3。

13.如图甲所示,物体重500N,某人用F=400N平行于斜面的拉力使物体沿斜面向上做直线运动,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.

 

(1)物体运动的速度多大?

(2)10s内人对物体做了多少功?功率多大?

(3)10s内人对物体做了多少有用功?

【答案】(1)物体运动的速度为1.2m/s;

(2)10s内人对物体做了4800J功;功率为480W;

(3)10s内人对物体做了3000J有用功.

【分析】本题考试知识点有功的计算;有用功和额外功;功率的计算.

依据图象读出10s时物体运动的路程,借助v=s/t可求速度;了解10s物体运动的路程,又知拉力大小,借助W=Fs计算10s内人对物体做的功,再借助P=W/t计算功率;借助有关数学常识求出10s物体上升的高度,借助W=Gh计算有用功.

(1)由图可知,物体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斜线,表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,并且10s时,运动的路程是12m,

则物体运动的速度v=s/t=12m/10s=1.2m/s;

(2)10s内人对物体做的功:W=Fs=400N×12m=4800J;

功率:P=W/t=4800J/10s=480W;

(3)10s内运动的路程是12m,

依据直角三角形中,30°角所对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可知,10s时物体上升的高度为h=12m/2=6m,

则10s内人对物体做的有用功:W有用=Gh=500N×6m=3000J.

14.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借助如图1所示的电路来测量海水的深度,其中R1=2Ω是一个定值电阻,R2是一个压敏电阻,它的阻值随所受液体重压F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,电源电压维持6V不变,将此压敏电阻用绝缘薄膜包好后放在一个硬质凹形绝缘盒中,放入海水中维持受力面水平,且只有一个面积为0.02m2的面承受海水重压。(设海水的密度ρ水=1.0×103kg/m3,g取10N/kg)

(1)当电流表示数为0.2A时,求压敏电阻R2的阻值;

(2)如图2所示,当压敏电阻R2的阻值为20Ω时,求此时压敏电阻R2所在深度处的海水压强;

(3)若电流的最大测量值为0.6A,则用此办法能测出海水的最大深度是多少?

 

【答案】(1)当电流表示数为0.2A时,压敏电阻R2的阻值为28Ω;

(2)当压敏电阻R2的阻值为20Ω时,压敏电阻R2所在深度处的海水压强为2×106Pa;

(3)若电流的最大测量值为0.6A,则用此办法能测出海水的最大深度是500m。

【分析】(1)由I=可得,当电流表示数为0.2A时电路的总电阻:

R总==30Ω,

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,

所以,压敏电阻R2的阻值:

R2=R总﹣R2=30Ω﹣2Ω=28Ω;

(2)当压敏电阻R2的阻值为20Ω时,由图2可知,压敏电阻遭到的重压F=4×104N,

此时压敏电阻R2所在深度处的海水压强:

p==2×106Pa;

(3)当电流表的示数I′=0.6A时,用此办法能测出海水的深度最大,

此时电路的总电阻:

R总′==10Ω,

此时压敏电阻的阻值:

R2′=R总′﹣R2=10Ω﹣2Ω=8Ω,

由图2可知,压敏电阻遭到的重压F′=10×104N,

此时压敏电阻R2所在深度处的海水压强:

p′==5×106Pa,

由p=ρgh可得,用此办法能测出海水的最大深度:

h==500m。

 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